75·8洪水 官網首度公開稱失事
  沉默多年設網頁記錄 老幹部出書破解傳言 專家認為公開是進步
  法制晚報訊 (深度記者 馮明文)  河南省駐馬店75·8板橋水庫潰壩事件時隔近40年,媒體曾沉默了近二十年。
  2012年8月,新華社報道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溫家寶關於要吸取75·8事件沉痛教訓的講話,使這一特大洪災再度被拉進人們的視野。
  1995年,《河南日報》率先打破沉默,用一個整版系統全面報道了75·8洪災。
  2005年8月,中央電視臺等媒體再次報道了75·8洪災。
  而近日《法制晚報》記者在駐馬店板橋水庫管理局網站發現,該網站已經開設了75·8專版,首度公開稱此事為“失事”。
  記錄真相

  媒體曾沉默 老幹部出書還願事實
  回憶起當年的情景,83歲的孔繁斌依然痛心。他記得1975年8月初,駐馬店地區乾旱,很多人在抗旱澆地。但8月4日,板橋水庫上下游下起了暴雨,這讓為抗旱發愁的人們鬆了一口氣,但在隨後暴雨持續不斷,板橋水庫存水量激增,在罕見的特大暴雨面前,水庫管理者8日凌晨1時30分眼睜睜看著水庫潰壩。
  16歲參加工作,23歲就任駐馬店地區汝南縣副縣長的孔繁斌,可謂是個老革命,他收藏了很多當時的史料,還寫了關於這場災難的兩本書——《孔繁斌習作選》和《河南駐馬店地區“75·8”抗洪志》,這些都是他的寶貝。孔繁斌的女兒孔平說,“他編寫了有關75·8洪災的書,還有一百多張75·8的照片,他把這兩樣東西看的比命都珍貴。”
  孔平當然理解老人的這種感情,他大半輩子從事水利工作,特別是75·8洪災時又任駐馬店地區革命委員會生產指揮部副指揮長兼地區防汛指揮部副指揮長,曾親自經歷了震驚中外的河南75·8板橋水庫潰壩事件。
  令人遺憾的是,在板橋水庫潰壩後的很多年裡,孔繁斌“一直都沒有看到比較客觀全面的75·8板橋水庫潰壩的報道”。
  曾寫過《75·8劫難》一書的《河南日報》記者於為民認為,之所以要寫這本書,是因為當時報紙和廣播保持難堪的沉默,畢竟涉及了數萬人的生命、巨大的損失。“是為了給今天和後人留下一份真實的歷史備忘錄”。
  一位駐馬店地區的老領導在《75·8劫難》這本書的序中這樣寫道:75·8特大洪災,這慘痛的一頁,給無數人的心頭蒙上了濃重的陰影。就這樣,五年十年過去了。
  1995年,於為民在《河南日報》用一個整版報道了75·8洪災。於為民說,“上世紀90年代後期才開始提起75·8洪災的事情,這應是75·8洪災後最早比較客觀全面的一篇報道,之前沒見過這樣的公開報道。”
  2005年8月,中央電視臺則以《追憶75·8》為題,對75·8板橋水庫潰壩事件進行了報道。孔繁斌由於接受了中央電視臺的採訪,由此也成為瞭解75·8洪災繞不開的人物。
  澄清傳言

  死亡的人數 準確應為2.6萬人
  在孔繁斌看來,傳言最多的是關於水庫潰壩造成的死亡數字。他首先澄清死亡24萬的數字不實,“那是潰壩不久,公社書記們報給縣委書記,各縣加起來的數字,當時無法知道誰生誰死,所以根本不實”。
  在《孔繁斌習作選》這本專著里,光水庫潰壩死亡數字就列舉有十多個。“有人寫書說有數十萬人葬身魚腹,有人說死亡10萬人,還有人說死8萬多人,還有人說死亡1萬人,其實根據水利部編寫的《中國水災史》,準確的死亡數字應是2.6萬人。”孔繁斌說。
  於為民對該數字也比較認可,“這個數字比較客觀,其實在當時特殊的政治環境下,即使領導不說,底下的人也會說出來。”
  潰壩的原因 倒流說法不可信
  孔繁斌大半生與水利工作有緣,1991年,他又接到駐馬店地區水利局交給他的一個光榮而艱巨的任務,“把75·8洪災真實客觀地還原,編輯整理成書”。孔繁斌說,“由於社會上板橋水庫潰壩原因及死亡數字說法不一,出一本書是政府為了澄清事實,回應社會上的多種傳言。”
  在《河南駐馬店地區“75·8”抗洪志》的專著里記錄著,一位時任駐馬店地區地委副書記寫的序言,言辭誠懇,但板橋水庫潰壩的原因也隱約可見:回憶當時,由於沒有想到會降特大暴雨,沒有想到板橋水庫會垮壩,因而沒有事先通知下游群眾及早轉移,造成人員重大傷亡的慘痛教訓,當該永遠記取。
  針對有媒體報道說,是石漫灘水庫潰壩後水流到板橋水庫致其潰壩的說法,孔繁斌當即予以否認,“石漫灘水庫比板橋水庫早3個多小時潰壩不假,據測量,板橋水庫地理位置比石漫灘水庫高十幾米,倒流一說不可能”。
  已有記錄

  1975年
  河南省板橋水庫發生潰壩,造2.6萬人死亡,數百萬人受災
  1987年
  《河南日報》記者於為民寫了《75·8劫難》一書對此事進行記錄
  1995年
  《河南日報》用一個整版報道了75·8洪災,於為民稱之前沒見過這樣的公開報道
  1998年
  駐馬店地區水利局編製了《河南省駐馬店地區“75·8”抗洪志》
  2005年
  中央電視臺等媒體對75·8洪災進行了報道
  2012年
  新華社報道了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的講話,稱“不能忘記這個沉痛教訓”
  2014年
  《法制晚報》記者發現,駐馬店板橋水庫管理局網站首度公開稱該事件為“失事”,此前“失事”這個詞曾出現在官方文字和書籍中,但並不廣為人知
  總結教訓   

  1982年文件曾稱“失事” 
  根據於為民所撰寫的《75·8劫難》記錄,1975年8月6日23時,板橋水庫水位高達112.91米,而設計規定的最高蓄水位只有110.88米。而該書中記錄著,就在這板橋水庫大壩已十分危急的時刻,板橋水庫管理局內部圍繞著是保人還是保大壩的爭論。
  8月7日,水位離壩頂只有一米左右了,板橋水庫管理局就是保大壩還是保下游群眾的生命安全問題依然沒有一個明確的態度。8月7日晚8時,板橋水庫管理局收到地區防汛指揮部發來的電報,內容是:“板橋水庫管理局,經省答覆每秒450立方米下泄流量,不考慮其他,主要保壩安全。”
  孔繁斌說,板橋水庫是按蘇聯專家的設計建設,因水文資料短缺,洪水設計標準低,沒有考慮遭遇特大洪水時的保壩安全措施,之所以這樣答覆,“太相信水庫設計所謂的千年一遇標準了,誰也不會想到水庫會真的潰壩”。
  據瞭解,承認板橋水庫潰壩是失事的文字,最早出現在《關於河南省“75·8”板橋、石漫灘水庫失事經驗教訓的報告》里,在這份1982年9月15日河南省水利廳黨組寫給河南省委、省政府並水電部、治淮委員會的報告里,河南省水利廳將板橋和石漫灘水庫失事原因歸結為以下幾點,一是規劃設計照搬蘇聯規範,標準過低;二是兩次水文覆核,發現水庫安全標準不足,但未引起足夠重視;三是在水庫調度運用上,重興利,輕除害,沒有應付超標準洪水的緊急措施;四是防汛指揮猶豫寡斷,甚至失誤。
  河南省水利廳認為駐馬店地革委和地區水利局應在這次大水中也負有責任。汛情緊張以後,6日上午板橋水庫派人去地委彙報,要求增撥草袋、木樁、電話總機等防汛物資,除7日中午運去一部電話總機但已無法安裝外,其餘物資沒有運到。
  文件中還是指出,地區生產指揮部一位副指揮長對群眾轉移的時候沒有起好作用,“8月7日,當泌陽縣委眼看大壩危急,組織群眾轉移時,反而批評泌陽縣委搞亂人心。結果,沒有通知泌陽下游遂平縣的群眾轉移,使數萬人民的生命在深夜被洪水沖走,造成了不可輓回的損失”。
  這份報告之後曾被收錄在駐馬店地區水利局編製的《河南省駐馬店地區“75·8”抗洪志》里,但並不為公眾所廣泛知曉。
  官方記錄

  網站設專版 詳細介紹失事過程
  2012年8月1日,原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說:“1975年8月,河南南部淮河流域受颱風影響造成特大暴雨洪災,導致板橋、石漫灘等水庫垮壩,造成重大損失,我們不能忘記這個沉痛教訓。”
  據瞭解,鑒於板橋水庫所潰壩造成巨大災難的深遠影響,1992年復建後的板橋水庫被河南省當做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員會水情教育基地、全省防洪教育基地。駐馬店板橋水庫管理局網站也專門開闢75·8專版,並詳盡介紹板橋水庫失事的前前後後。
  在復建後的板橋水庫大壩旁,標註有當年水庫潰壩前一刻庫容水位和設計標準水位的對比圖清晰可見。在板橋水庫復建紀念碑文里,赫然寫道:板橋水庫毀於1975年8月8日特大洪水,時值十年動亂,救護不力,捲走數以萬計人民的生命財產,為禍慘烈。
  4月18日,中央黨校教授蔡霞在接受《法制晚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由很多年的媒體沉默到當地官網公開承認“失事”是一個進步。當地能夠從主觀和客觀的原因出發,進行反思,這其實是一個進步。
  統籌執行 朱順忠
  文/深度記者 馮明文 製圖/廖元
(編輯:SN09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g32jgvkd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